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Lyapunov指数与混沌同步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条件Lyapunov指数是混沌系统同步的重要指标.文中以已知方程的Lyapunov指数谱计算方法为基础,通过数值计算考察了Lyapunov指数随矢量长度、演化时间、置换次数的变化规律,为在现有各种算法中选择参数提供参考.同时,用其计算了混沌同步系统的条件Lyapunov指数,并研究了混沌同步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媒体信息集成在军事中的应用实例——WOSMS多媒体系统,对多媒体信息集成中的同步控制、资源管理、信息集成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中,通讯开销是影响程序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MPPFortran程序中串行循环的优化技术:在串行循环中加入同步控制、将串行循环转换成共享循环。该技术能减少通讯开销、提高程序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可靠、强实时分布式系统的切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给出某高可靠、强实时分布式系统及系统的两种切换方案的简要描述,然后对切换技术的实现进行讨论;最后,在建立强实时双工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基础上,对系统的两种切换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本系统,机组级切换优于结点机级切换,且可以减少程序的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实时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瓶颈节点和准瓶颈节点对网络影响的特例性问题,将重要节点的概念推广到对节点介数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介数中心性重要节点的能量均衡机制。该机制将介数值大于网络平均介数值的节点判定为重要节点,并利用重要节点的邻居节点建立缓冲机制来减少其数据的转发次数,在牺牲较少数据传输延时的情况下节省了介数中心性重要节点的能量消耗。仿真实验表明该机制能够较好地均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能耗,提高了网络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指挥控制系统模型难以进行数值分析的问题,根据指挥控制过程OODA模型的周期循环特性定义了指挥节点动力学振子,应用捕捉复杂网络同步动力过程的Kuramoto模型描述了网络化指挥控制系统的同步行为特性,并分析了耦合强度与系统同步之间的关系.理论与数值分析表明:对于全连通的网络化指挥控制系统,当信息交互耦合强度超过阚值时系统能达到同步.  相似文献   
7.
基带信号码元同步抽取是目前星载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针对过零检测和迟门早门等现有算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能量度量的基带信号自适应码元同步抽取算法。将基带信号根据采样率和码速率的比值分割成相同的段的组合,之后分别计算每个段内相应样点的能量度量,最后选择使能量度量最大时的样点集作为最优同步抽取样点,该样点集具有最大信噪比。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误码率优于过零检测和迟门早门算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个新的三维自治混沌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控制与同步现象。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运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混沌控制,设计了实现其同步的一个非线性控制器,运用Matlab数值仿真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数据集成和信息资源规划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目录访问协议的统一角色存储、Agent表数据同步和JMS数据发布的用户信息认证机制和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了后勤各级用户全网身份数据的统一整合,确保全局数据的一致性,为全网完全统一身份认证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明确武器装备体系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比较了目前体系结构描述方法和工具的优缺点,针对新形式对武器装备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的选择提出了要求,并指出了武器装备体系要解决的“短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